当代雕塑:蚩尤(图源网络)
(相关资料图)
一、苗人原本并无共祖概念
首先要说明的是苗族原本并没有“共祖”的概念。原因在于苗族内部又有黑苗、红苗、青苗、花苗、白苗和仲家之分,各部族之间的语言、习俗不尽相同。
黔东南苗族认为自己的始祖是姜央;
湘西苗族认为自己的始祖是傩公、傩母;
还有一些苗人认为自己始祖是盘瓠。
剪纸艺术:姜央造人
姜央
姜央,苗语称Jangx Vangb,有时亦简称Vangb,是苗族古歌中人类的祖先,他在雷公洪水灭世之后,重新创造了人类。(参考自苗族文化馆)
傩公傩母
难公母是湘西苗族信奉的人类始祖神。另有称谓:“东山老人,南山小妹”、“盘哥与瓠妹”等。
湘西傩面:傩公傩母
盘王(盘瓠)造像
盘瓠
盘瓠(pán hù)是瑶、苗族人民共同的始祖,被尊称为“盘王”。根据《后汉书》、《搜神记》等典籍记载其原为帝喾神犬,后化形半人半犬身。
由此可见,关于苗人祖先的说法原先并无统一定论。即无统一定论,又何来共祖之说?
二、蚩尤何时被认为是苗族祖先的?
当代蚩尤雕像(图源网络)
追根溯源,蚩尤成为苗族祖先这一学说,从其产生至今不过只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
1894年,法国人拉克伯里(T.deLacouperie)在《中国上古文明西源论》等著述中用自己臆想的“汉族西来说”解释了蚩尤事件。其观点如下:
“
华夏先祖黄帝是从巴比伦迁入中国的,然后击败了当地土著的首领蚩尤。蚩尤的手下一部分成为了奴隶,一部分难逃成为了苗族。
”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日本学者的认同,进而影响了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清末的大学者章太炎当时就在日本留学,因而信奉“汉族西来说”,并回国加以传播。
清末革命家陈天华在《反清檄文》中,把黄种人分为汉、苗、东胡、蒙古四种。也认为汉族是黄帝西来打败了蚩尤,把土著苗族赶到了南方。
“
其实,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某些学说,主要是为了政治服务的,未必科学可信。在今天,我们应当理性看待。
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里,也采用了这个论证,说三苗与九黎同族。其酋之著者,曰“蚩尤”。
最后,这一说法越传越真,最后很多人都相信了苗族人祖先就是蚩尤。
三、苗人何时接受蚩尤作为共祖这一概念的?
贵州丹寨举行蚩尤祀典的场景
(图源:中国新闻网)
那么,苗族群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了这一说法的呢?说起来,也就仅仅二三十年。
1994年年初,涿鹿大战的发生地河北涿鹿县想要在当地修建炎黄塑像,建立炎黄城,由此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当时在南京军区任职的苗族老将军陈靖在听到消息后,当即给涿鹿县委、县政府领导写去一封长信,对此表示反对。
陈靖将军认为,蚩尤不仅是苗族的始祖,也是汉族的始祖,应当恢复蚩尤作为中华文明创始人之一的身份。当时,这封长信在苗族群众之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于是有人开始从史书、传说、民间故事中,寻找蚩尤是苗族先祖的相关证据。后来找到了一个貌似比较接近的,即为:在苗族川黔滇方言区流传的关于“格蚩爷老”的传说。
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格蚩爷老”也能翻译成“格蚩尤老”。再把“格蚩尤老”一简化,这“蚩尤”不就出来了吗?所以,“格蚩尤老”就等于“蚩尤”。
“
关于这个论点,我曾在《蚩尤之谜:关于蚩尤的名字》一文进行过讨论。对于这种牵强附会的做法,本人实在不敢苟同。
但如果从苗语语法和苗族史诗叙事习惯来看,这种说法是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我们从语法角度分析:格蚩爷老( Gid Chib Yeul Laol),“格( Gid)”是词头,无实意。“蚩( Chib)”是当地苗族杨姓人的苗姓,是“羊”的意思。“爷老( Yeul Laol)”其实是汉语借词,老爷爷的意思。“格蚩爷老”的意译当为“杨爷爷”(抑或“杨老爷”)。如果掐头去尾,只保留中间两个音节缩减成“蚩尤”,实属强行附会。
那么,我们再从苗族史诗叙事习惯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当前能够找到的所有苗族史诗的原文中,更是没有一例将“格蚩爷老”简称为“蚩尤”的。
苗族史诗《则嘎老》:“过去的事现在还知道,知道格耶爷老当年住劳坞,劳坞距笃纳伊莫十七里。也知道格蚩爷老当时住劳锢,劳坞劳锢相距一百二十里。”
苗族史诗《格耶爷老、格蚩爷老》: “格耶爷老、格蚩爷老提起骑鞍出营门,骑鞍套在马背上,跃马扬鞭去布阵。”
可见,在苗族史诗文学中,是没有把“格蚩爷老”简作“蚩尤”的叙事习惯的。
“
另有一说认为,苗话里“格蚩”意思是“爷爷、老人”,“爷老”的意思是英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格蚩爷老”大概就是“老英雄”的意思,但所指实在太抽象,也难以证明这个“格蚩爷老”就是蚩尤。
在此,建议参看吴晓东先生所写的《论西部苗族迁徙史诗非蚩尤时代苗族战争迁徙口碑史》一文。此文第三部分单独论证了“格蚩爷老并非蚩尤”这一命题。
因此,把“格蚩爷老”强行和“蚩尤”划等号,只是部分人主观臆断的望文生义,实不可信。
四、小结
综合来看,蚩尤之所以开始被推广为苗、瑶、黎等部族的始祖,其主要原因在于: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符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但这种牵强附会的做法,未必可取。就像当初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为了建立所谓的民族自信,贸然采用西方人炮制的“汉族西来说”。但这个伪说,却在一百多年后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挑拨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一个切入点。
如果真有必要给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设定一个文化认同符号的话。相较于蚩尤,“傩公傩母”可能更适合这个位置,也更加符合求同存异的原则。因为广大汉族地区,有跟“傩公傩母”故事高度接近的伏羲女娲故事。中华民族内部,要注意团结,尽量避免给外人钻空子挑拨离间。
需要强调的是:民族文化不能靠牵强附会来发展进步,民族自信更不能建立在伪说之上,否则必然会出问题。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